查看原文
其他

看人 | 我认识的童道明

云也退 云也退 2023-02-17


童心向道道自彰明

我认识的童道明先生




逼近八旬的年纪,童道明越来越忙。他连续写了三个剧本,主题无一例外,都是关于契诃夫的。安徽的一家杂志登载了其中一个剧本,给他寄了一本,他看到杂志里还有中国当代人写的诗,他读了以后,觉得“我也要写诗,我写出来能跟他们不一样”。

 

总是这样,他的写作来自“同行的刺激”,这个“同行”首先就是契诃夫。童道明大半生读、翻译、研究契诃夫,心智三观,都被这个19世纪末的俄罗斯写作狂人所塑造,他出去做任何演讲,都能随口引用契诃夫的作品,引用那些被他珍视的契诃夫意象,例如“樱桃园”。契诃夫影响了他写戏,契诃夫的戏里没有反面人物,童道明认为这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,说明他不只满足于描写人与人的冲突。


 

童道明的本职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,一个看起来很纯粹的象牙塔工作,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翻译《梅耶荷德谈话录》等作品时,他就已在公众中有了知名度。戏剧的受众有限,书的印数也超不过五千本,但是精准切中了细分市场,至今,林兆华、濮存昕这些中国戏剧界一等一的人物,总会谈起童译梅耶荷德对自己的重大启发。

 

这些工作并没有“导致”他成为人们所说的大拿、大咖、专家,他一直安于做一个俄罗斯“轻型”文化名家的推介者——他不碰托尔斯泰、陀思妥耶夫斯基、屠格涅夫这几位“厚重”的人物,而专心推崇契诃夫、普希金、莱蒙托夫,推崇像帕乌斯托夫斯基这样的散文作家。他创作戏剧,追求的是用优美的语言谈简单的道理,这便是帕氏的散文名作《金蔷薇》的风格;他写诗向普、莱二位看齐;他青睐的文学是让人喜悦的,而不是引人仰慕或专供学者研究的。2015年,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编辑的契诃夫书信集,他取书名为《可爱的契诃夫》,希望读者从中认识契诃夫的“可爱”,而非“伟大”。

 


社会上都在说文学的边缘化,文学的式微,童道明对此似乎从不关心。他的哲学是“做好自己”。简直可以这么讲:他以个人的勤奋,迫使出版社去注意他的工作,他以到处讲说俄罗斯文学的热情,迫使媒体也在推介优秀的作家作品方面尽己之责。他曾说,19世纪的俄国诗人莱蒙托夫太倒霉,生于1814,死于1841,可惜在1914、1941这两个百年到来时,人们都因为战争而没有机会纪念他。好容易熬到2014年了,二百年诞辰,童道明很不开心地看到,除了小圈子里做了些纪念外,北京的大报上甚至都没有一条相关的消息。他坚信,媒体的失职,损失的是受众,而莱蒙托夫的诗,是完全可以进入普通中国读者的心灵的。

 

他常说,你不面对大众,你还做什么研究呢?他还是以契诃夫为榜样,写那些让大众“喜闻乐见”的文字。不过,童道明又常常直言,中国人一向认为契诃夫就是写《小公务员之死》、《变色龙》、《套中人》这类所谓“批判现实主义”小说的,这认识太片面。故而,他常常谈论契诃夫的书信给他的触动:一封信里写了“月色很美,我去寄信”这几个平常的字,童道明旋即想象出一个沿着海边、踽踽独行的形象,他心中有思念,因此等不到明天了,今夜就要把信寄走……《可爱的契诃夫》一书中充满了他读契诃夫的书信的心得,读起来,像是与一个知根知底的老友在谈心,并非为凸显个人存在感而“夹带私货”。


 

“中国推广契诃夫第一人”——对这个媒体赋予他的身份,不妨如此理解:如果契诃夫活到八十多岁,他就是童道明的样子,随时随地,见任何人,他都能驾着一阵沙哑的笑声,瞬间回到儿童的身份里,或者,回到1959年他“问道”伊始时的样子:那年,满心俄苏情怀的他,作为一个莫斯科大学的留学生,提交了一篇有关契诃夫戏剧的论文,得到了授业老师拉克申的鼓励。种子就此落入泥土。虽然一年后童道明就因病回国,可是他再未减弱对契诃夫,以及对戏剧的热情。1962年,他应《文汇报》之请写了一篇长文谈布莱希特,此文被《新华文摘》选入,文学研究所立刻给了他一份工作;他还是国内最早介绍英国戏剧导演、理论家彼得·布鲁克的人——布莱希特和布鲁克的作品,他都通过俄文阅读过。

 

凭着爱好,凭着几篇文章,童道明就捧上了可以吃一辈子的饭碗,而对幸运的深刻自知,反过来又促使他做个勤奋的人。1979年后,刚从一场大病中恢复的他,连续写出谈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论文,可谓又领了风气之先,此后一说精通外国戏剧的专家,童道明的名字都是被最先提起的。1982年,中国戏剧出版社给他出了论文集,王朝闻先生给写了序,序的题目是“假定性的魅力”。

 

有两件事情,是契诃夫未做而童道明做了的:一是写剧评。契诃夫写戏剧却不写剧评,童道明两者都写,只是他极少批评,而专心谈某个剧作(例如高行健的《绝对信号》)的好,这是他热爱戏剧的方式;二是写公众微信。他从八十岁开始写公众微信,到去世时写了二百多篇,每篇都控制在1500字以内:追求短小,简练,到位——这是他热爱契诃夫的方式。

  



往期回顾


看人 | 高楼如荒岛,荒岛似高楼

刚刚离世的阿根廷大师莫迪洛,曾带给我们最丰满而香艳的幽默

看人 | 希尼80冥诞:好鸡蛋和坏鸡蛋滚在了一起

看人 | 最熟悉的是欲望,而欲望随家乡被埋葬

看人 | 像这样知耻的名人,恐怕已经绝种了

看人 | 在父亲手上留下一个清晰的牙印

昆德拉90岁:用笑声执行他对时代的终审

看人 | 奥兹归来

看人 | 作家如我,生来就是要睥睨众生的

柔软如刺:祭阿摩司·奥兹

阿摩司·奥兹,必要的哀矜

仁慈的皇帝,犹太人的保护伞

看人 | 人活着:记索尔仁尼琴百年诞辰

敬挽常宝华:闪光的只是冰山一角

看人 | 奥斯卡•拉宾:手持画笔的索尔仁尼琴

看人 | 我那亲密的而又压根不认识的姑姑伍尔夫

看人 | 纳博科夫,那个昆虫学家去教文学课了

看人 | 谢天顺,一个捧哏天然的顺溜

看人 | 师胜杰,明明白白的美学

看人 | 伍迪·艾伦,最纯种的犹太人

看人 | 鄢烈山:不识时务是种怎样的体验?

看人 | 我问问您,什么叫人?

看人 | 得有多好的命,才能活成一个妖精

看人 | 朗兹曼:纪录片的导演,动作片的人生

看人 | 高尔基150岁:托尔斯泰家门口的流浪汉

看人 | 他走后,一等奖空缺:马尔克斯90岁

斯文·赫定今天153岁生日,他用人生诠释了狗的天性

说学逗唱之外的第五门功课:冯巩吼

光荣与浪漫,都属于存在主义的法国

看人 | 他是世界名流,也是人群中一张永远木然的脸

食指:谁在让病人难为病人

看人 | 库切为什么这么酷

看人 | 波伏瓦110岁,请重温女神的美臀

看人 | 阿佩菲尔德:真实的人生里没有形容词的位置

刘瑜从“人类”降格为凡人

关云长的仪式感

侯宝林百年诞辰:相声的干净和相声的脏

看人 | 冯唐的单纯

看人 | 高莽:另一种“两头真”

看人 | 勒·柯布西耶:高等人才配住城市

看人 | 其他笑星不屑做的事,被严顺开给做了

诺奖作家库切:自律、孤僻,并在羞耻感中艰难生活 | 检书

当躲闪成了艺术,当没出息上升为境界,石黑一雄就成功了

福克纳的花瓶和痰盂,现在都是奢侈品

杰斐逊的“迷弟”

看人 | 1857年,波德莱尔的敌人与友人

郭柯:如何超越悲悼

再丧也丧不过波德莱尔 ——《恶之花》首版160年记

看人 | 埃利·威塞尔与被打碎的童年

看人 | 尤瓦尔·赫拉利又来过一次中国了,你看清他的真面目了吗?

看人 | 90岁的约翰·阿什贝利,仍是那个“臭烘烘的大人”

斯皮尔伯格为何讨厌他的父亲?

感谢大卫,感谢那些正义感尚未耗尽的人

看人 | 李敖:让告别漫长一点

他是美国最危险的犹太人,而希拉里和奥巴马都是他的门徒

那个曾把相声演成长篇小说的人 ——侯耀文十年祭

看人 | 唐杰忠:捧哏的无我之境

迟来的父亲节 | 四位名声赫赫的作家,却各有丧子之痛

凤凰台上凤凰游:侯耀文逝世十年记

看人 | 吴兴华:是才子便不逢时

杨洁:站着也不挣钱,站着就是站着




本文系原创

首发《财新》

图片来自网络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